直到今天,在很多的家长眼中动画都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而已。这样的观念或许必须等到动漫迷们普遍成家立业(如果能找到对象)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观吧?不过家长认为动画只适合给小孩子看,却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欢带孩子去看很多进口的儿童动画电影。例如说近期国内就上映了一部叫做《逗鸟外传》的作品,结果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而实际上此前不少国外儿童动画也都赢得了好评。那么为何国外儿童动画比国产的好看呢?在今天的话题当中,让我们一起聊聊吧。
【观点一:投入成本的差异】
现在不少引进到国内的儿童动画,往往都是什么迪士尼啦、华纳啦、皮克斯啦之类的巨头出品的。从作品立项开始,制作方在成本投入方面就会砸下不输给普通好莱坞大片的资金。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既然资金到位了,那么制作人员们肯定也会用心地在那儿工作,而不至于出现作品质量有问题、剧情莫名其妙的情况。
实际上近年来儿童向动画电影的全球票房已经基本被美国所把持了。曾经吉卜力工作室还能够凭借一些作品来撑场面,但是自从宫崎骏等人退休之后,也就失去了阻击的力量。现在日本出品的所谓“子供向”的动画,比如《精灵宝可梦》《数码宝贝》等,虽然说在知名度方面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制作成本已经显得非常捉急,而且编剧水平也在急剧下降,因此只能说是在吃老本了。这跟咱们之前讨论的“日本动漫为何衰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不妨看看那一期的话题吧。
回过头来,虽然目前国内对二次元市场的投入已经很多很多,不过整体而言,在资金方面明显还是属于囊中羞涩的。也许作为编剧的收入还不到国外同行的1%甚至更少。那么一来,自然无法保证好的作品登场了吧!
【观点二:用心程度上的差异】
尽管面临着资金的问题,但国产动漫还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徒有其表”。也许在宣传的时候,怎么看都是能够流芳百世的经典,但真正看到正片之后,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相比起来,国外儿童动画就更加在意细节。且不说《疯狂动物城》里对每一只出场的动物都进行了令人咋舌的细节考证,即便是很多迪士尼的电视动画,也将人物们的一举一动给刻画到位了。尤其是现在3D技术普及之后,做出来的动画不但画面看起来更精美,制作方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剧本创作、人物塑造上了,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良性结果。
相比起来,虽然国内也会引进很多比较先进的制作技术,但很多情况下都是“作品未出炉,玩具已经发售”,赶紧哄骗家长,捞一笔就跑,这也是很多奸商的内心写照。因此,我们看到的成品往往别说家长了,连小孩子都不愿意买账。
【观点三:在国外,儿童向=老少皆宜】
实际上即便是拥有着丰富动漫文化的发达国家,在面对动画的问题上也依然会有不少人觉得“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像是日本那种深夜档作品,基本上全世界也就他们一家了。
可是呢,虽然观看动画的主力群体是孩子,不过往往家长也会陪着孩子一起看。毕竟像是动画电影的话,小孩子一个人是无法入场的。那么一来,如果仅仅吸引了小孩子的目光,恐怕并不能算成功。只有达到老少皆宜的地步,才能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前面我们提到了《疯狂动物城》,这部作品如果让小孩子看,就是一个正义战胜邪恶,动物们很可爱的故事。但若是家长陪着一起看,或许会发现里面反映出了很多的国际问题,在主题性上非常有内涵。那么当孩子们长大之后重新回顾时,又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而且,现在有些国外儿童作品甚至成为了很多成年人的最爱。比如说有一部叫做《小马宝莉》的神片,在国内已经达到了“保安,又有精神病人越狱啦”的地步。只要耐着性子看几集,估计大多数的人(不管你多大)都会被深深吸引,并且难以自拔。
相比起来,国内的儿童动画当中又有哪部作品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准呢?因为剧情太过于低龄化并且没有一毛钱的内涵,于是乎小孩子稍微长大一点,都不会觉得这有啥吸引力。而国内上一代的家长,就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动画都是国产儿童作品这样幼稚可笑的东西”,因此才会无法理解年轻人喜欢二次元的心情吧?
【观点四:国产儿童作品太强调教育意义】
这一点几乎都快成为影响整个国漫发展的诅咒了。如果是一部针对幼儿园孩子的作品,可能拍出来的内容就是“我们要学会谦让”“我们要手拉手做好朋友”;若是给小学生看的,那么作品里面恨不得将整个小学教科书里的知识都硬塞进去。甚至于近期还传出过某些作品“应该放弃娱乐性,强调教育性”的神奇观念。
除非是那种天赋异禀的学霸,从小就将学习视为最大的乐趣。否则对小孩子而言,他们最讨厌的应该就是学习了。本来只是想看个动画放松一下,结果都要被里面的内容进行翻来覆去地教育,那么自然就没有意思了。
实际上国外很多儿童作品也并不缺乏教育意义,但教育色彩是建立在完美的剧情之下。首先观众必须被故事所吸引,然后通过作品当中人物的行为来慢慢体会制作方的用心。日本有一个叫做《光之美少女》系列的儿童动画,其实也是在教育孩子们体会友情、亲情的力量,并且坚信正义必胜。但孩子们最初被吸引,还不是因为里面华丽的变身吗?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