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比较美式与日式动漫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SOHU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7 9:59: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从怀念《丁丁历险记》说起 经常到天极网里闲逛,这几天在游戏频道的《动漫天空》里看到一则不算新闻的消息:深圳的青年爱上了“小人书”,我的心里不禁一动,这里面会不会有当年风靡了中国一时的《丁丁历险记》呢?带着这个念头,我到D盘店里转了一转,惊喜地发现真的有一张漫画的集锦光盘包含了全套的《丁丁历险记》――真是太好了! 也许现在迷恋《七龙珠》、《天子传奇》、《XX美少女》等等港台、日式漫画的孩子们,不再知道《丁丁历险记》这部当年给了我们这代孩童无数欢乐的优秀作品了,在这里我想向他们介绍一下这部系列漫画,借此机会重温一下当年的乐趣,顺便比较一下欧美动漫与亚洲特别是日本动漫的差异。 这部漫画是比利时画家埃尔热的作品。当年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看此书大笑的时候多是对其中的恶作剧式的情节和别人倒霉的(比如可怜的杜帮兄弟)滑稽画面,而忽略其中的对话,今天当我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来回头看这部漫画的时候,却是为其中幽默的对白会心而笑;而且里面所描绘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是 较为切实又栩栩如生的,令人看后觉得回味无穷,视野也开阔了不少。老实说,这部漫画适合于成年人多于还没经历体验过生活的儿童和少年。 《丁丁历险记》这部漫画本身的题材是一个相当开放性、有创造和想象空间的题材:一个留着奇怪发型的小(男孩)记者,带着他的那条小狗“白雪”,周游世界,和大胡子船长、呆得可爱的杜帮兄弟、痴迷科学技术的卡尔库鲁斯教授等伙伴顺便教训那些坏蛋大老板、野心家――这部漫画给我的感觉是旅游历险多于好人和坏蛋之间的斗争,读者看它的时候心情通常是很轻松的,没有太刺激的画面,但是却以动人的情节和幽默的对话吸引人,就艺术的成就而言,鉴赏这部漫画,对读者本身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从这部漫画里,我发现欧美的漫画、卡通艺术与日式动漫,在艺术的创意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很多不同点: 艺术的创意最大的体现在取材方面――欧美特别是美国本土的动漫,创新的味道很浓,美国人甚至通常把创新作为动漫的生命力来看待,从《米老鼠和唐老鸭》、《狮子王》、《花木兰》到《玩具总动员》、《鸡场大逃亡》、《小蚁雄兵》等等,题材来自古今中外(花木兰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老故事)、天上地下,折射出生活的各个层面,体现了大英雄到小人物众生相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加上惟妙惟肖的配音和出色的音乐,征服了世界上几乎所有观众的心――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当年看唐老鸭被两只花栗鼠作弄时全家老少的欢笑吧,我的一个同学甚至说 他的父亲看了《米老鼠和唐老鸭》中“三只小猪”的片段后,专门去找那卷录像带,那支“谁怕那只大坏狼”的插曲确实是很上口又有趣...... 美国特别是华纳公司与好莱坞出品的动画片以及相应的漫画,几乎找不到题材相同的两部片子,有时候我真的很佩服美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那些制作人员对动漫艺术的热忱――美国的卡通片能风行世界数十年长盛不衰,除了好莱坞电影界成熟高效的商业流水线,以及制作和推广手法的高超外,是与那些卡通片自己本身的艺术成就强大的魅力分不开的。 反观日式的动漫,虽然表面上也有不少人物和故事,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日式的动漫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重复――很多动漫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爱情噱头”+“血腥暴力”,里面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夸张的大眼睛、一惊一咋的口头禅、和千篇一律的卷发“扮酷”,纯美学角度看也不是很合乎自然的美感比例的。比如《七龙珠》,除了那些画得肌肉发达得夸张的大汉以及紧张暴烈的对打,真正的内涵很少,未来世界的题材似乎很新鲜,但是情节却与之关联不大,就是换一个古代的背景,给人的感觉也是一样的;《棒球英豪》和《灌篮高手》好一点,里面有一点亲情和为事业奋斗的精神让人感动,但如果去掉了其中的爱情噱头,相信肯定没有今天那么受青少年喜爱――当然,日式动漫非常优秀的作品也有,比如《铁臂阿童木》和《森林大帝》、《机器猫》等,但总体上,日式动漫近年来给人的感觉是题材重复得太厉害,人物特点的塑造远不如欧美的鲜明和自然,所以目前国内流行的日式动漫很明显地只是吸引了鉴赏力较低、思维较单纯的青少年,而不是当初唐老鸭、《猫和老鼠》等连中、老人都觉得有趣的年龄层。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变形金刚》,当初由美国人创始、编剧导演的第一、二部,刻画的正派首领擎天柱与反派人物威震天等,从外观造型到角色的个性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而且情节变化很符合太空争霸这个现代题材的背景――正是这种特色使这部卡通红透了全球,相应的玩具也卖得红红火火;到日本人接手拍摄其续集的时候,首先是那些机器人外形画得跟他们的武士一样,有点不伦不类(感觉是穿盔甲的怪物多于机器金刚),又加入了很多“精神力量”的作战因素(日本人的至爱),使得整部片子到后来脱离了原来“最新科技题材”的卖点,神不神、鬼不鬼的,原有的风格顿时丧失殆尽,自然地就遭到了冷眼。不是说日式的画面就不好,而是用在不适当场合,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在表现手法上,欧美成功卡通的最显著特点是抓住一个好的有创意的题材后,尽量按当前事件的背景细致真实地描绘其中的细节,让好题材本身发挥作用,其中的幽默对白和夸张的造型都是恰到好处的,而且形式多样,又与题材、角色本身丝丝入扣,使得整个作品非常的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生硬的感觉;但是日式动漫就有点千篇一律――体现主角话语或动作的奇异通常是“一大帮听众扑通地倒下”,表现某人的愤怒就是一个红黑色为主的大背景,在主角背后画上一堆火焰(有时加上主角瞪眼张大嘴巴的样子),女主角好像整天除了担心和猜测男主角爱不爱自己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干了......这些手法,偶尔为之可以调节一下气氛,但是现在明显地有泛滥使用的趋势,就使得日式动漫作品总体上牵强附会又显得没有特色。港台的影视最惯借用(或说抄袭)日本的手法,可以看到,他们抄袭日式的动漫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日式动漫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类型的人物,换个名字和事件搬过来就行;但是抄袭美国卡通的创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式卡通每个情节和对白都与特定的背景密不可分, 所以很少看到成功改编美国卡通的港台作品。 动漫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人文时代精神的体现――日式动漫的重复和商业作品系列推出的紧凑快速,是日本人擅长小巧高效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因为他们资源缺乏,人口少,所以必须借用现成的基础,利用高效率来弥补不足;而美国则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相对充裕的国家,各种人才充足,竞争非常的激烈,所以就要靠时时刻刻的创新来取胜。说到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不仅是体现在动漫上,而且广泛的体现在各种影视、文学作品和各类游戏上面:比如欧美的游戏的题材,有《古墓丽影》莱娜的飒爽英姿、有《盟军敢死队》的新型策略、有《帝国时代》史诗般的场景、有《文明》系列的深邃内涵......的确是包罗万象;日本的游戏多是历史和养成类游戏,开发一个后,抓住原有的题材不断地修补编续集,比如《三国志》快出到8代了,那些什么美少女、幻想之类的题材更是旧饭不知道炒了多少回了。 要说明的是,我没有贬低日式动漫的意思,就商业角度看,日本人是成功的。只要有人喜欢玩、你有钱赚,开发续集到1000集都是好事――我只是想提醒国内的动漫和游戏界人士、以及各位对该行业有影响力的人们,请你们想想为什么美式和日式的动漫与游戏模式都获得了成功,该是好好向人家学习,迎头赶上的时候了:我觉得中国的动漫和国外的相比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态度,并不仅仅是起点、资金的问题。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没有把动漫贬低为“小孩子玩意”的态度,而是作为一种行业,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来看待的――特别是美国人,在动漫和游戏中的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连我们影视界很多所谓的大导演都要惭愧,从那些音乐我们就可以看出:美国人投入了大量世界级别的艺术家来参与制作,比如《狮子王》里唱主题曲和插曲的Elton John曾在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开特别演唱会,绝对是大腕,配音和声效也是落足了好莱坞的本钱心思,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制作出来的东西是真正的艺术品又用正确的商业途径推广,肯定会是老少咸宜的,最后将为他们自己带来滚滚的利润。 反观我们自己的动漫,既学不了美国,又赶不上日本。不是我们没有好的画家和摄影师、器材,关键在于我们总是把动漫和游戏作为小儿科对待,甚至怕影响了学生的功课明里暗里阻挠,打压游戏产业不再提了,看看现在很多出的国产卡通,色彩、线条简单,连很多普通游戏二维的阴影效果都比不上――而人家50-60年代出的《米老鼠和唐老鸭》里的二维立体感都已经很好了,配音也是奶声奶气,叫孩子怎么会喜欢得上我们自己的动漫?要知道,儿童是很聪明、很敏感的!他们的审美直觉是很强的,你不可能用低劣的东西对他们敷衍了事;还有,美国人尊重儿童和青年是世界出名的,寓教于乐又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和挑战权威的性格,有时候我们是不得不承认美国人称霸世界是有他们的道理的!虽然我不是赞扬他们的自高自大和强权政治。 我相信中国的少年儿童的才智素质绝对不会比美国、日本人的差,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更是可以做出好的艺术和商业结合的好作品,关键是我们引导教育的方式,似乎太过强求听话好管,扼杀了儿童创新发现的天性,到头来孩子没教育好,商业市场也失去了半壁江山,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呢?竞争更激烈的21世纪已经到来了,时间不太多了,我们该做点什么了。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