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梦想、“无灌输”
日本动漫的受众非常广泛。按通常概念,动漫应是儿童的专属品,欧美的动漫基本属于这一类,比如《米老鼠与唐老鸭》《小熊维尼》等,而日本动漫的适应对象要广得多,有相对适合儿童的,如《奥特曼》,但更多的则是“老少皆宜”,如《柯南》《蜡笔小新》。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风之谷》等,其表现技法与思想性,都已远超欧美对动漫的定义。与美国电影一样,日本动漫的受众范围极其广泛,能成为席卷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很难说是偶然了。
对日本动漫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注意到,日本动漫人物不少眼睛都非常大。阿童木、《森林大帝》中的小狮子雷欧甚至柯南都是大眼睛。可爱的形象,能激发“怜爱”的心理,这是一种人性,而日本动漫人物的设计,正契合了这一点。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文化与欧洲文化甚至中国文化不一样,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以对称、宏大为美,而日本文化则以不对称、不成熟为其美学特征。日本动漫人物的特点恰恰符合了这种特征,而这种不对称与不成熟又恰恰与人在幼小阶段的特点相匹配,从而使这种“可爱文化”没有阻碍地被很多国家的儿童所接受。
此外,日本动漫英雄类的题材非常多。如阿童木,超级机器猫,而无论是在孩童还是在成人心中,都有成为“超人”的梦想。因此,日本动漫能够跨越国境和种族,争取到数量巨大的拥趸者。
日本动漫的吸引力,还因为其背后独特的文化心理.。日本动漫研究者认为,美国动漫是美国电影的“缩小版”,从表现技法上而言,是“成熟的表现形式”,也是要说明一个道理。而日本的动漫,绝大部分很难清晰辨明到底为说明什么道理,如《美少女战士》《圣斗士》等。这种技法恰恰体现一种似孩童式的不成熟,或者自我与外界之间缺乏明晰界限。而这种无灌输的“无界限”,却很容易让读者“入戏”。日本学者说,西方文化是主客体分离的文化模式,而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征是“自然与人之间的界限模糊”。这种文化促使日本人创作的动漫人物有着明显的“主客体合一”的特点,让读者容易产生共鸣。
随性的表达也有“意义”
当然,日本动漫并不是没有教育意义。
笔者曾参观过“手冢治虫动漫展”,手冢治虫是二战后日本动漫的开创性人物。他的不少创作都体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与痛恨。手冢治虫的代表作《铁臂阿童木》就有强烈反战内容。《聪明的一休》也包含了善良、友谊、助人,惩恶等很有“意义性”的内容。而宫崎骏的电影,环保、和平等主旨,则更为醒目。
关键是如何来传达这种教育意义。对一部动漫作品的评价,可以归纳出它有多种意义,但将它反推,让这部作品以表达某种意义为目的,却往往难以达到目的。日本动漫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它根植于民众和市场,没有事先背负太多的“意义”,随意性很强。而随性的表达,却反而比“一本正经”更能打动人心。
“道”如果成为动漫的唯一的内容,实际上就失去了动漫本身的意义。动漫是满足儿童甚至成人的想象力的载体,这是其最大的功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可能是日本动漫对其他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的一点重要启示。
(霍建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