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我看日本动漫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SOHU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7 20:07: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比日本更适合"卡通王国"这个响亮的名号。
当人们按动电视遥控器选择节目的时候,屏幕上会不时地闪过家喻户晓的动画片镜头,不但孩子们能在电视机前坐上几个小时,而且具有纯娱乐特点、人物造型生动、情节流畅、色彩明快和主题鲜明的动画片也受到了一大批成年人的喜爱。在高速行驶的新干线列车上,在四通八达的东京地铁车厢里,手捧漫画书入神阅读的人也很多,尽管他们有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职业,但他们看完一本又随手拿起另一本,备感压力的神经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了松弛。 在通往东京浅草寺的路上,两边店铺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日本食品和手工制品,但也装饰着各种各样以卡通人物为造型的玩具、工艺品摆设及其他相关产品,在一片安详而传统的环境中散发着现代的温柔气息。而在代代木公园里,年轻的学生在树丛里换掉了校服,穿上人们熟知的卡通人物服装,打扮成卡通人物的造型,以烂漫又夸张的姿态表演着情节、显示着自我、吸引着游人的围观。 动漫在日本流行的结果,连带造成了日本社会现象的改变。在《超时空要塞》流行时,街头随处可见卡通主角林明美的海报,就好像真有这个歌星存在似的。另外还有许多团体每年举办的各种动漫排行榜及类似金马奖的"日本动画大奖"等活动。而日本各高中,大学举办校庆等庆典活动时,几乎都会举行小规模的动画欣赏会。至于动漫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就更大了。以杂志为例,目前日本出版的卡通期刊有三、四百种,如角川书店发行的《Newtype》,取材广泛,形象深刻,在日销售量仅次于《non-no》,为全日销售量第二的杂志。日本顶级漫画家有近千人,有些漫画家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在全日本十大高收入排行榜上,总能看到漫画家的名字。甚至,日本曾一度因漫画书的畅销而导致文字读物滞销。另外,动漫还产生了各种附属商品,如服装、玩具、音像制品、垫板、笔记本、海报、电话卡、铅笔盒、钱包……不胜枚举。在日本各地都有许多专卖动漫附属品的连锁商店。而在动漫迷之中,也组成了数百个以上的各种动漫俱乐部,并发行会刊,由此可见动漫已成为日本文化中极重要的一环。 如今动漫在日本的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它除了向人们讲述或动人或风趣的故事以外,还教人们如何找工作,怎样做菜,并为读书求知提供帮助,从而使偏重于服务性的漫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2002年,有日本卡通之神之誉的宫崎峻(Ghibli)执导的动画片《千与千寻》获得了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此片自2 001年7月首映以来,截至2002年2月15日,票房收入达到293亿3,600万日元,观众人数突破了2,267万,打破了由宫崎峻自己执导的另一部动画片《幽灵公主》所保持的票房纪录,也刷新了日本电影界的票房收入记录。在嘎那、威尼斯、柏林三大电影节上,日本动画作品屡屡获奖,从一个角度显示出日本动画片在国际范围内的地位,也表明了主流电影界对动画片的认可。 总之,无论世人对日本动漫持何种态度,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动漫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今已无处不在;动漫的影响力,已经渗透进了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日本动漫作为一种通俗艺术、大众文化,已冲破了民族、国家和语言的障碍,正以其难以抵抗之势向全世界辐射和扩张。 动漫渗透生存 日本的动漫为什么会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学家、艺术家、文化学家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二战后,随着欧美动漫的传入,日本一些文化界人士开始有意识地对动漫这一文化工业的产物进行研究,对欧美的动画经验进行学习,并以日本人特有的"拿来主义"的方式将其改造为自己的"特产"。但是,人们对动漫这一文化表现形式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表示了认同的,甚至在头脑中往往认为动漫是儿童的"专利"。1952年,手冢的《铁臂阿童木》正式连载,很快引起了轰动。这部长篇连载故事加上后来制作的同名动画片在电视播放,先后持续了13年,它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还改变了人们对漫画的偏见,那些以前认为儿童看漫画会影响学业甚至还会受到不良影响的家长们,突然觉得象《铁臂阿童木》这种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应该让孩子们去看,于是他们开始鼓励孩子看动漫了。 有的人认为,日本的动画片以感情交流和彻底的现实主义为主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的人认为,看动画片有助于锻炼思维。有的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都市,人们想透透气,用"卡通"武装起来的人们(看卡通动画片,佩戴卡通饰品,学卡通人物说话)似乎更容易嗅到充满童真气息的空气。还有人认为,日本动漫在人物和环境,尤其是环境上的刻画普遍较为细腻,特例就是机器猫,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这类卡通形象。确实,虽然日本的卡通形象各异,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但都具有活生生的人类情感。动画片不但能表现理想化的事物,也能映射普通人的普通情绪,把诸如胆怯、迟钝之类的人性弱点以幽默可爱的形式表现出来,很有人情味。 如获得"金熊奖"的《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片,描述了一位任性娇气的小女孩千寻在幻想世界里的冒险经历:她和父母不小心迷失在欲望之都--汤婆婆的家中。父母因为禁不住食物的诱惑而变成了猪,千寻的名字也被汤婆婆偷走,变成了游离在世界之外,没有来由的"千"。"千"为了找回自己和拯救父母,开始经历种种磨难。渐渐地千学会了忍耐(毫无怨言地做着汤婆婆安排的苦工);学会了尊敬(帮肮脏的罗神洗去身上污垢)、善待常人(让无根漂泊的蒙面人有一个躲避风雨的所在);培养了诚实的品德(帮白先生归还了他偷来的宝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为白先生找回失落已久的名字);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让父母重新变成人)。 《千与千寻》以及其他动画片的情节虽然千奇百怪,但故事里总能折射出某种生活现实;各种年龄的人都可以通过欣赏"卡通版"的生活画面获得心理默契,乃至学会以幽默感来化解面对挫折和自身弱点时的沮丧和沉重,从而贴近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态,成了另一种版本的人生。 对中国的日本动漫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视台引进了一系列日本动画片,从此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等日本动画主角风靡大江南北,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漫画读物也开始随着动画片进入中国,《城市猎人》、《机器猫》、《阿拉雷》、《圣斗士》等普遍受到中小学生欢迎。但是,也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日本动漫并不是通过正式的版权交易进入中国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目前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日本动漫是良莠不齐的,一部分日本动漫格调不高,甚至带有明显的暴力、色情趋向。正如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庄严舜哉所说,那些充斥暴力的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有关实验证明,这类不良动画片一经播出,马上就会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引发相关的暴力事件。 如今,日本动漫在我国中小学生中已成了非常重要的消费品。但我们必须明白,日本动漫是日本文化的产物,动漫背后的利润才是其真正的灵魂;作为超级经济大国的缔造者,日本的企业家们深谙此道。因此,我们不必苛求于日本的动漫都是经典传世之作,也无须将之捧上天或打入地。值得我们深思或反省的倒是,为什么在中国播出的一些日本动画片其实从未在日本国内播出过,而许多制作精良的日本儿童影视节目却与中国荧屏无缘?就事论事地说,这一现象起码说明了两件事:一是机制上的问题,我们对大肆引进的日本动漫等文化产品存在评价和推介机制的缺失;二是国产优秀动漫作品的匮乏。不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光喊"狼来了",恐怕是没什么作用和意义的。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