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三人行——京师三博士书法展”在北京得法楼举办
|
作者:杂志社 文章来源:99艺术网责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5-20 18:07:1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2015年5月17日上午10时,由《中国书画》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三人行——京师三博士书法展”,在北京琉璃厂西街得法楼隆重举行。《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康守永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着名古书画修复专家陆宗润先生,中国美术馆策展人、古书画修复专家邓锋先生及媒体记者百余人参加了展览开幕式。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2日。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傅汝明、杨频和周劲松三位书法博士的书法作品60余件。其中傅汝明尤以小楷见长,他对魏晋及元明人小楷书作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在长期的探索中,他将魏晋人的意趣、元明人的使转,做到了很好的结合,作品洋洋洒洒而富有书卷气息。他用笔精熟而又新意时出,藏稚拙于灵动之中,气息典雅,格调高古。他的大字虽主要取法颜真卿,但轻松明快的笔触与宽博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其作品自然率真,意味隽永。 杨频近年来不断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他从图像学的视角,来对书法史进行观照,研究成果引起了书坛对相关问题的广泛思考。从他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他以碑、帖这样传统的视角切入书法创作,试图将这两个庞杂的笔法体系相结合,同时对章法图式的处理也匠心独具。他活跃的思维和几近诡变的笔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传达,时时切换于视觉的张力和情调的细腻。 周劲松行书自米芾入手,进而上溯“二王”,同时他从明人那里寻求到了契合自己意趣的章法图式。他没有使自己流连于书法史上的万千风景,而是选择了从宋人那里打一眼深深的井,一直汲取到魏晋时人的精髓,固其本而清其源。他笔下没有故作的新奇与夸张,他要追求的是在平淡的书写中,传达出一段倜傥、清刚的气质。 他们都曾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硕士和博士阶段三人互相高一级,皆师从于倪文东教授。同门之间的情谊,同道之间的砥砺,同好书法的赤诚,使得他们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促进、互相补益,彼此间是良师又是益友。这三位博士都正处于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青壮年时期,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正可谓“和而不同”,“和”处在于,都强调返璞归真;不同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出了各自迥异的风格面貌。他们虽然还处于不停地探索和发现中,但三人行于书道,必然会产生更为精彩的共鸣与碰撞,他们的前景,自然也更加值得期待。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尝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用来形容傅汝明、杨频和周劲松三位书法博士之间的关系,是再好不过了。他们都曾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硕士和博士阶段三人互相高一级,皆师从于倪文东教授。同门之间的情谊,同道之间的砥砺,同好书法的赤诚,使得他们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促进、互相补益,彼此间是良师又是益友,因而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展览。 这三位博士都正处于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青壮年时期。在这个阶段里,他们的作品中集中体现出的是各自对于古今问题、对于传统与个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熊十力先生说孔子“三十而立,庶几脱去依傍古人之习,而有以自树。四十不惑,其学又大进”,究其原因,他认为孔子“温故知新在三十至四十之十年中。”不独学问,为艺亦然。这三位博士在技法方面都有着开阔的风格区间以及全面的技法基础,他们已经或者正在经历着“温故知新”的十年,而他们的博士生活,也大多发生在这十年当中。带着对学术问题的思索,对自己和前人的叩问,他们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笔墨语言——从古人处来、从经典中来、从内心深处而来,酝酿精神,积之以渐,返本而开新。 这三人之中,傅汝明尤以小楷见长,他对魏晋及元明人小楷书作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在长期的探索中,他将魏晋人的意趣、元明人的使转,做到了很好的结合,作品洋洋洒洒而富有书卷气息。他用笔精熟而又新意时出,藏稚拙于灵动之中,气息典雅,格调高古。他的大字虽主要取法颜真卿,但轻松明快的笔触与宽博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其作品自然率真,意味隽永。 傅汝明 楷书张可久曲两首 20cm×23cm 绢本 2014年 杨频近年来不断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他从图像学的视角,来对书法史进行观照,研究成果引起了书坛对相关问题的广泛思考。从他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他以碑、帖这样传统的视角切入书法创作,试图将这两个庞杂的笔法体系相结合,同时对章法图式的处理也匠心独具。他活跃的思维和几近诡变的笔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传达,时时切换于视觉的张力和情调的细腻。 周劲松行书自米芾入手,进而上溯“二王”,同时他从明人那里寻求到了契合自己意趣的章法图式。他没有使自己流连于书法史上的万千风景,而是选择了从宋人那里打一眼深深的井,一直汲取到魏晋时人的精髓,固其本而清其源。他笔下没有故作的新奇与夸张,他要追求的是在平淡的书写中,传达出一段倜傥、清刚的气质。 这三位博士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正可谓“和而不同”。“和”处在于,都强调返璞归真;不同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出了各自迥异的风格面貌。他们虽然还处于不停地探索和发现中,但三人行于书道,必然会产生更为精彩的共鸣与碰撞,他们的前景,自然也更加值得期待。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