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产科幻电影:“上马”前要先“补课”

作者:王代强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责编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2 15:18:2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红岸基地模型,做得太精致了。每个细节都还原了,好想变小进去看看啊。”近日,《三体》电影剧组亮相四川成都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礼现场,首次揭幕出品方游族影业设计制作的红岸基地模型,引发科幻迷们的热议。科幻迷们虽然对正在拍摄的科幻电影《三体》充满期待,不过也有争议声:心目中的《三体》能拍出来吗?


笔者发现,除了电影《三体》之外,今年还有众多科幻电影项目筹备上马。据统计,今年已有80多部科幻电影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立项,包括《侏罗纪密使》、《月球》、《星际航行》、《星核机战》等多部影片正在研发之中。科幻电影一向是国产电影的软肋,当下众多电影项目急于上马,到底是“毁原作”,还是将会“烧旺”科幻的“冷灶”?



火热现象:电影资本爱上科幻


“我特别想发展一下中国的科幻片,谁有科幻作品想改编成电影的,请发送到我的邮箱。我一定会看。”在四川成都举办的2015科幻嘉年华活动期间,《三体》电影投资人孔祥照先后两次在现场公布自己的邮箱,积极寻求科幻作品影视改编项目。


电影资本追逐科幻题材,这样的场景在2015科幻嘉年华现场很常见。例如,科幻作家何夕的新书发布会一结束,就被影视公司拦下,提出要谈影视剧改编的合作。竺灿文化CEO季炜铭,从今年开始陆续接到几笔投资,目前已经有5个科幻影视项目在进行。而除了《三体》之外,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微纪元》等作品也将被搬上大银幕。“往年的科幻星云奖,几乎没有电影人来参加,今年一下子来了不少有意拍摄科幻电影的公司。”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吴岩的感受尤为深刻。


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洪松正是吴岩口中的电影人,他用一组数据证实了吴岩的论断。“每年平均有300部电影和我们谈后期制作,往年这其中连一部科幻电影都没有。而今年截至8月,与我们谈后期制作的科幻电影达到了40部。”


科幻文学知识产权也因此增值。“上世纪90年代,一部优秀的长篇科幻小说,改编权可能就3万元,最好的小说改编权费用也不超过10万元。但是现在很多作品动辄上百万元。”刘慈欣表示,最近几年,科幻文学文学知识产权不断在增值。




[1] [2]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