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企鹅娘吐槽:中美动画电影间的差距在哪?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腾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4-7 19:31:3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专家还表示,目前动画电影所需要的主流商业渲染器都是国外开发的,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产品。中美动画技术差距的原因一是国内公司在软件研发上的投入比较少。二是动画公司生存状况也不太理想,像《大圣归来》也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完成制作的。在现在的情况下,动画公司能把动画制作下来就很不错了,没有太多的余力去做算法研究和技术积累。其实根本还是资金有限,没有形成“投入—收益—投入”的良性产业循环。 如此来看,中美动画电影之间的设备和技术差距是非常大的,同时国内动画公司在技术积累方面还是有欠缺的,研发投入也少,进而在票房收入上也无法和迪士尼动画抗衡,进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票房的收入和影片面向的观影群体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就比如最近的迪士尼也是一直在做“大人的动画”,而票房效果更是十分喜人。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称“要做"全年龄"的动画电影”。文中写道:的确,动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并不必然与“低龄化”挂钩,虽然其在表现儿童幻想题材上有先天优势,但这并不应成为动画艺术反遭局限的“原罪”。在美国,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等动画大厂主攻方向始终是面向由少至老“全年龄”段的“合家欢”动画电影;在日本,更是常有仅面对成人观众、艰深晦涩的艺术动画。可以说,没有哪个动画强国是靠“低龄化”作品立身的,成年观众对动画电影的接受和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动画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成年观众消费能力更强,口碑宣传能力更强,这使得真正能被成年人所接纳的“全年龄”动画电影与“低龄化”动画电影相比,在票房潜力上存在决定性的差距。回顾2015年动画电影排行榜,排在前面遥遥领先的10亿级、5亿级电影,全部都是影迷公认的、面向“全年龄”观众的动画电影,“全年龄”化带来的强大票房号召力可见一斑。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