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的浪漫,执着于写实风格的漫画家插画师:陆明
陆明在演讲 张子晔 摄
陆明,一个生在内蒙古,长在北京的80后汉子,职业漫画家和插画师。他的作品,曾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无数殊荣。同时,他也代表着中国写实风格漫画的最高水平。喜欢漫画,也喜欢摇滚。玩乐队,画漫画几乎就可以概括他的青年时代。如今,他来到吉林动画学院,走到学生们中间,向学生讲述他“坚硬的浪漫”。一个,关于坚持与勇敢的故事。
漫画本身是随着时间的锤炼深化的艺术,无论是否受过专业的训练,重要的是创作的热情。每一个漫画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就像每个人的字迹一样。这个不仅仅是自己技能的表达,更多的,则是是自己性格的体现。而陆明,就是一个画写实风格漫画的漫画家,
与其他风格的漫画不同,写实风格的漫画,因为创作耗时长,看上去的画面也不够真实,所以这种风格在业界是不讨好的。但是,就是它呈现出来的那些并非那么真实的内容,被陆明称作是一种“坚硬的浪漫”。
陆明在播放作品视频短片 张子晔 摄
在本次讲座开始之前,他用了一个小短片来展示他的作品,短片讲述一个乐队从组建到在社会的压力下无奈解散,多年以后因为热爱再聚首的故事。嘶吼的摇滚乐,超高水平的写实漫画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同时也为大家送上了一场视觉与听觉完美结合的饕餮盛宴。把大家带回了那个因为热爱而坚持的时代。
他接受的是和所有学美术的学生一样传统的美术教育,他认为学美术的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比较聪慧的学生,他们拥有很强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可以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更加符合自己性格的绘画方式;而另一类就是像他这样有一些笨拙的学生,他们拥有完全的具象思维,在接受传统教育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细致的去描摹的越来越真实的画面,渐渐形成了符合他性格的绘画方式。
陆明在现场作画 张子晔 摄
在演讲的最后,不善言辞的他拿起了画笔,即兴为大家创作了起来。整个创作的过程流畅而不失力量,最终,一个沧桑的老人和一个奔跑的骏马跃然纸上。在大家的掌声中,演讲完美收官。在这个商业漫画为王的时代,陆明用他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在坚持和热爱的支撑下”特立独行”的自己,而在创作的道路上,他则会一直坚持自己的写实风格,坚定的走下去。
让·马克·罗谢特:漫画改编成电影的过程,是一种巧合与惊喜并存
让·马克·罗谢特在现场演讲 张子晔 摄
2013年韩国奉俊昊导演指导的,好莱坞影星克里斯·埃文斯主演的《雪国列车》是改编于一部法国漫画,这部漫画在1985年还获得了安古兰宗教奖。漫画发表于1982年,而同名改编电影则是拍摄于2013年,期间跨度竟然长达31年,到底雪国列车的改编过程经历什么?让·马克·罗谢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来揭晓谜团。
1974年,正是法国漫画的转折时期,法国漫画从低幼化开始向成人化转变。让·亚克鲁卜和画家艾利克希产生了漫画《雪国列车》的艺术构思和创作,艾利克希根据亚克鲁卜的剧本画了这部漫画,当时画了前17页,主要还是面对青少年。但非常遗憾,艾利克希在绘画第17页的时候身故了,《雪国列车》系列的故事也搁浅了。大约四五年以后,这位编剧为了纪念逝世的这位画家,重新启动《雪国列车》这个计划,于是,他找到了让·马克·罗谢特。
让·马克·罗谢特先生觉得和《雪国列车》的邂逅完全是一种巧合。那时,他才只有25岁,而编剧已经50岁了。他看到罗谢特先生的画作之后联系了他,两个在巴黎拉丁区一个酒吧里谈合作意向和各种事宜。编剧亚克鲁卜先生先让罗谢特先试着画几张概念图,看风格适不适合故事剧本。于是,罗谢特结合仅存的人类在一辆不断行驶的列车上生存的背景大胆的画了火车的一个图画,这幅图画用了整整一下午时间。
火车的前脸是最让编剧触动的地方,前面的车窗就像两只眼睛,是从古希腊面具当中获得的一些灵感。除了眼睛之外,火车头还有类似于嘴巴的东西。《雪国列车》的背景是世界是冰天雪地,通过嘴巴在茫茫大雪中杀出一条路来,正是这种让编剧决定立刻与罗谢特先生合作,然后找到了当时最优秀的出版社,开始了这一场长达35年的亲密合作。
经过了长达一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漫画完成了,并且在当时大获成功,而且也获得了“安古兰”奖。大约在第一部《雪国列车》发行十年后,在1999年的时候,在法国国内仍然有很多人津津乐道谈论《雪国列车》的故事,罗谢特先生认为应该继续把这个故事画下去,因为亚克鲁卜先生也去世了,于是又找到另外一位剧作家,继续合作画了两本漫画。
罗谢特先生在现场展示漫画原画 张子晔 摄
在第二部《雪国列车》中,罗谢特先生的画作风格作出一些改变,而且风格更加有活力、更加有力量,更加让人觉得紧张。当时画完这部作品之后也获得了成功,但是这个成功源源没有第一部的影响如此深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