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算来,我认识画儿晴天已经13年了。
2003年初,我第一次见到小侯,他还是个青涩的小男生,当然我那时也很稚嫩。那时我们都是职场的“green hand”,一起在一家小杂志社供职,那本杂志用的国际刊号,熟悉出版市场的同学一听就乐了,所谓国际刊号说白了就是不能公开发行,只能点对点投放的DM杂志,内容多以广告、软文居多。
小侯是设计师,他干活利索,品质又高,我没事就去看他排版。我对版式和商业期刊的认知,就从这开始。后来我创刊《旅游地理》,里面版式设计的很多理念,多少受这段经历的影响 。
2003年是很多人记忆里很难磨灭的一个时间点,非典来势汹汹,杂志停刊放假,我结束了实习回学校拿完毕业证,一直窝在家帮亲戚带孩子。再见小侯是“皇马中国行”之后,他说他要做插画,说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他励志要做中国插画界的“TOP10“,我听的云里雾里,当时开玩笑说,你火了之后,我当你经纪人吧。
2004年,我找到他,一起组队参与了“金犊奖”的创作,给华硕电脑做了几版创意,我负责文案他负责美术,投完稿石沉大海,但底稿我一直保存着,这几版“飞机稿”已经很接近插画的风格了。也就是这一年,他创作了人生中第一幅公开发表的插画,登载在2004年下半年的《成长》杂志上。
也是那年,他和女朋友(后来成为侯夫人)组建了“画儿晴天“,并以此为笔名创作。
之后一发不可收拾,2005年,“画儿晴天“第一本书《就我俩》出版上市;再之后,中国邮政邀请“画儿晴天”插画组合,设计了一系列的生肖邮资图和国版贺年明信片图画。
2008年,他们已经跻身“中华十大绘本明星画家”的行列,从发愿到实现梦想,用了五年时间,之后他们一直不断的创新、不断的颠覆自己,2015年下半年,开始创作水墨画和油画。
(画儿晴天《猫、Angela和她的五千万年琥珀颗粒吊坠》,相元收藏)
(此幅画被用于杂志封面)
故事讲到这里,其实是刚刚进入主题。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在各种场合,跟各路朋友推介“画儿晴天”,我戏称自己是他们的“义务经纪人”,一是多年的交情,二是有感于他们的敬业、努力和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我看好他们的未来。
(画儿晴天《安吉拉喵星人》,相元收藏)
今时不同往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太过遥远,每个十年,都会出一代人。1960年代、1970年代以及19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他们之间风格和对艺术的理解,大相径庭。
我理解的“艺术权利金字塔”构造如下:“60 后”掌握着话语权;“70后”承上启下;“80 后”是正在成长和成熟,他们或许还带着几份青涩,有的刚刚崭露头角,有的已经展现出不俗的市场潜力。
(画儿晴天《牛气冲天之瓢虫天降》,相元收藏)
但是,80后艺术家的作品更多的跟上了当下这个时代的节拍:崇尚个性、关注前沿、追求自由。在这些人的作品里,波普艺术、古典艺术、艳俗艺术、新媒体艺术甚至科技因素被跨界,被解构,被杂交,他们不屑于表达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他们更喜欢微观表达和个性刻画。
以“画儿晴天”为例,他们做商业插画,做出名气之后把插画创作思路“移”到水墨画、油画中去,让插画艺术化,这样出来的作品既有插画的商业实用属性,也让作品具有艺术欣赏、居家装饰、收藏的属性。
这些年,他们的作品被开发出多种衍生品,让作品走出画框,混搭服装设计,游走于玩具设计和食品包装之上,如果说“创新”和“工匠精神”是这个时代最奢侈的品质,“画儿晴天”全部具备了。
他们的成长和探索,也是一种时代变迁的痕迹,在移动互联时代,在文创兴国的大背景下,这“痕迹”显得尤为珍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