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起吉卜力过往作品,《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卖相平平 |
搜狐娱乐讯 (舍人/文)《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是日本漫画电影巨匠宫崎骏的公子——宫崎吾朗继《地海战记》后执导的第二部作品,影片根据1980年代在《NAKAYOSHI》上连载的同名人气漫画(高桥千鹤-作画、佐山哲郎-原作)改编。日文片名“KOKURIKO”取自法语“Coquelicot”,即“虞美人草”之意。大多数观众都认为《虞美人》整体水准比宫崎吾朗的前作“进步了许多”,“可以坦率地笑和哭,是宫崎父子作品的共通点,对于吉卜力的忠实影迷而言,《虞美人》的质量达到及格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给这部影片打高分”。
弹:
宫崎吾朗缺乏独创性 父亲既是光环也是阴影
也许处处把吾朗和在漫画电影节造诣太过伟大的父亲做比较不太公平“可《虞美人》依仗着父亲的巨大‘电影资产’制作而成也是事实”。已经连载完结的原著漫画原本故事就十分有趣,宫崎骏和丹羽圭子联手打造的剧本、角色描绘和camerawork(摄影)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突破“与《地海战记》一样,电影的情节展开无亮点,给人照葫芦画瓢的单调感”。
首先说说可以称作为“吉卜力”作品代名词的吃饭的画面。取出鱼小骨的方法、ham and eggs卵黄的吃法、搅拌纳豆的回数、拿筷子的方法等吃饭时的姿势、态度都是展现角色个性的要素,但《虞美人》在这方面几乎是失败的“这些日常的风景没有一个画面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整体的描绘都显得有些粗糙平淡”。
再者,在人物的姿态、表情和言语的表达方式上,也是平板流于表面。无论是主人公海对俊的感情变化,还是海的妹妹空仰慕的对象从俊移到水沼身上,以及水沼对空的感情……这些人物的恋心变化的勾勒都“应该再往深一些,不仅可以带动整部片子的故事的进一步挖掘,也可使观众对登场人物的感情移入度更高”。例如海乘俊的自行车的场景“海出现少女自然害羞的神情是否会更加自然一些?”。
而《虞美人》最被人以诟病的还是人物心理的表现和画面的构图。例如海和空第一次去Quartier latin的场景“影片没有从下往上的断面图去衬托出两人到达如此新奇的地方时的心境”,“影片以有着许多混沌面的昭和MODERN年代为背景的青春群像剧为轴,海和俊的初恋为主线,《虞美人》分置给各个小故事的‘浓度’相近,反而因太浅薄让人无法有亲近感,这是它最令人惋惜之处,作为娱乐片的完成度不高”。另外,“片中音乐的插入方式亦太过粗燥,不因把‘这就是群像剧的宿命’当作借口,明显看出瑕疵(偷工减料)的剪辑不胜枚举”。某报电影记者苛刻地指出“宫崎吾郎至今还未有资格称得上是真正的‘漫画片作家’”,“出色的导演可以将自己对原著的独特理解和构思融入到改编作品中,现在宫崎吾朗缺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甚至有舆论认为“如果吉卜力未来继续按照这种规格制作电影的话,恐怕不久的将来就会在漫画界消失(无立足之地)”。影片的节奏控制也失衡“前半部分太缓慢,后半段故事的展开太过匆忙”,“将Quartier latin的存亡问题占影片绝对部分的比重,令海与俊的恋爱有半途荒废之感,是《虞美人》的一大败笔”。
也有媒体持不同的观点“宫崎骏的强权独裁局限了后辈导演的成长空间,许多从外边加入进吉卜力的年轻导演都因与他各执已见,闹得不可开交而离开”,“作为儿子的吾朗不太会与父亲正面交锋,自然作品中也呈现不出独创性”。
|
连续两败,宫崎吾朗(左)是否还有第三次执导的机会呢? |
客观地说,吾朗自己曾说把父亲的作品研究得通透,所以在执导时难免会带有宫崎骏式的“漫画思维”不足为奇。例如,为了拿到俊的潜水签名照,海和空第一次到学生会馆时七上八下的模样如同miniature版的《千与千寻》。海和俊出生的秘密成为牵引后半段故事的重要线索,与为东京奥运会所沸腾的日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主人公们存有战争阴影的人生“尤其是对从母亲那听到俊的出生的故事的海的泪颜的刻画,镜头的表达方式、画面的气质和《千与千寻》中的千寻哭泣的一幕如出一辙”。
“在画面的背景方面,导演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当时沉重、深奥的社会,与这‘浓厚感’极不相称的却是人物表现的平板,甚至是无情”,“不得不为吉卜力失去以往洋溢出生命感的巧妙画笔而感神伤”。
不管是什么因素促成,《虞美人》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写缺乏细腻,海的个性太完美反而令其完全没有以往吉卜力作品人物的魅力,“海和俊以外的登场人物则如空气般”,随着情节一起“匆忙走过场”,是大多数观众不满该影片的地方。
绝对“少儿不宜” 不伦不类的纯爱片
《虞美人》的预告片曝光之初,就有人笑讽“氛围与韩剧《冬季恋歌》(高清在线观看)激似(原著故事本身的设定)”,“故事的重要部分甚至有另一部韩国电影《爱有天意》的味道”,“如果是专程冲着‘吉卜力’这个厂牌来看的观众,肯定要失望”,“绝对‘儿童不宜’,至少是小学以上的孩子才看得懂影片讲的是什么,而结尾部分又牵强地回复‘吉卜力’风格,简直太不伦不类了”。因此有媒体人称“比起改编成漫画,也许这部原著拍成真人版电影更合适”,“以漫画电影的标准衡量,《虞美人》的表现平平无奇”。
乍看《虞美人》会勾起观众,特别是恰恰在1960年代成长的人们的怀回情怀“让人想起日活映画,女主角海就似当年的吉永小百合一样”,“吉卜力不再是老少皆宜的漫画,从某种程度讲,是一种退化(观众层缩小)”。某电影杂志编辑指出“《虞美人》失去过去吉卜力的灵气,当中说教的成分太露骨,可以勾起不少出生在那个年代人的怀念,但努力呈现的这种‘1960年代前半段的‘耻辱’和‘优美’情怀,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读懂?”,“虽然安排在暑假档,但却是不折不扣面向中高年观众的电影,而且里边高中生的一些台词,甚至上了年纪的人理解起来也很费劲”,“艰涩的叙事注定让《虞美人》成为迄今最没有‘吉卜力血统’的作品”。
不少给本片低分的观众将“炮火”集中在宫崎吾朗身上“在看《地海战记》时就觉得是缺乏思考力的导演,看完《虞美人》后他还是给人同样的感觉”,“最初吃早饭时的对话反应出各个人物的性格,但之后感情变化的刻画功力拙劣,例如片中有多场毫无意味的‘走路戏’”,“如果说《虞美人》是纯爱戏的话,那么它无味得似白开水”.。
赞:
吉卜力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异色”佳作
也有媒体记者认为《虞美人》不像近年来的吉卜力作品不以现实的日本社会为舞台,却带有强烈的message性(总是以漫画的形式反映深刻的社会内涵被认为是吉卜力的“宿命”),“91分钟的故事紧凑,它的简洁和秀逸是最值得肯定的地方,营造的‘昭和年代风情画’赏心悦目”, “以高中为舞台的淡淡初恋,加之战后处于高度成长期的日本的混乱态势和关于朝鲜战争的插曲,也许这是一部不太适合孩子的漫画片,但绝对有理由推荐成年观众来看”。《虞美人》保持了吉卜力对生活细节描绘入微的优良传统“大扫除和吃饭的场景透着平凡的感动”,为理事长配音的香川照之尤其出色。
以往“吉卜力=fantasy”的概念太令人刻骨铭心,如《听见涛声》、《岁月的童话》和《侧耳倾听》等等,这次“则是纯爱物语,没有太费人心思去揣度的辗转周折”,“其实可以说展现了吉卜力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性”。
“吉卜力爱启用明星为漫画配音被部分人嗤之以鼻,不过《虞美人》里长泽正美、冈田准一、香川照之等人的配音却意外没有违和感”。
|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昭和30年代 |
《电影旬报》某编辑尖锐地指出“《虞美人》比之前的《地海战记》、《悬崖边上的金鱼姬》和《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等作品较好,但如果不是‘吉卜力出品’的话,恐怕此片只能吸引60岁以上的女性观众。题材有年代局限,无论作为漫画还是纯爱片,拿捏的节奏、情感的缓急,都有多处硬伤”。
另外,《虞美人》中对吃饭、食物画面的勾勒被很多观众投诉“吉卜力仿佛从《哈尔的移动城堡》以后,画风就再无从前那般秀雅了,片中的食物光是看卖相就已经令人无太大胃口”。
总体而言,绝大部分人认同《虞美人》比宫崎吾朗的前作《地海战记》有很大的进步,但无突破流于平庸亦是事实“上映四周动员78万3890名观众,获得22亿5121万6700日元的票房成绩”只能说是勉强撑起“吉卜力”这块漫画金招牌的面子,至于这部作品是“吉卜力的堕落还是突破?只有等到时间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