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总动员》诞生的七年之前,皮克斯凭借着短片《锡铁小兵》荣获了第一座奥斯卡奖。这部电影的设定就是玩具小兵有了意识,这也是《玩具总动员》的灵感来源。但为什么不拍人 而要拍玩具还有着另一层原因:技术不到位啊。
“当时我们做出来的所有东西,出来的效果看上去总是像塑料”,彼特·道格特说,“这是早期电脑动画技术的局限之一,然而这对于我们的故事却没有妨碍”。所以说,技术上的限制反而逼迫了皮克斯另辟蹊径。
《玩具总动员》背后的主创团队也是皮克斯一直以来的中流砥柱。左起:彼特·道格特、安德鲁·斯坦顿、约翰·拉塞特和已故的乔·兰福特
作为《玩具总动员》的编剧之一,彼特·道格特坦承,当时并没有人预料到它会成为这样一部受人爱戴的经典。“我想我全然无知”,道格特回忆道,“完全搞不清楚是在做什么。我仅仅知道做动画很好玩,我们只是一门心思地想让那些角色和故事看起来有趣些”。
“我们花了两到三年的时间才真正明白,故事的真正主题是关于‘嫉妒心’”,道格特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理解,都曾切身体会过的东西。尽管那些角色只是一帮玩具,他们却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情感。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堂很重要的课。在那之后无论是汽车、怪物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们必须有着人性的一面,有着和我自己内心一样的东西。”
尽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皮克斯的首部长篇是想创作出一部视觉上前所未有的作品,但道格特表示,他们只是想高一些颠覆。“当时的普遍做法是,如果是电脑动画,通常是歌舞题材。然而我们决定跳出这个框框。我们不拍歌舞片,我们要拍一部动画片中前所未有的‘兄弟片’(buddy film)。”
和道格特一样,拉夫·埃格尔斯顿也是皮克斯的元老功臣之一,他当时担任《玩具总动员》的美术设计师,20年来一直坚守皮克斯。他认为那段经历颇为奇妙,当时的团队并没有过多的抱负,也不觉得自己是在进行多么伟大的创举, “《玩具总动员》的特别在于,通常是团队里的人几天前才开发出一套工具,几天后就用来拍电影”,埃格尔斯顿回忆说,“你没法从其他地方得到现成的工具。只有自己把程序写出来才能拍。”他“吐槽”说当时搞技术的人总是一头雾水,他作为艺术效果上的指挥官需要花很多时间跟他们解释自己想要什么。
《玩具总动员》的一些早期设计图
“很不幸的是我对电脑也完全无知,几乎是个白痴。” 埃格尔斯顿笑言。或许验证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正是由于这双方面的“无知”让他们完成了无比艰巨的任务。“这既是一种恩赐也是一种诅咒。诅咒是因为当时我不懂电脑,惹恼过很多人,然而另一方面也因为我的无知,我才敢向他们要求那些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东西。”
那么《玩具总动员》的“局外人”是怎么看的呢?
我们采访了《飞屋环游记》《头脑特工队》的制片人乔纳斯·里维拉。在《玩具总动员》创作的那个时期,他还只是一个实习生。我们让他回忆当年的时候,他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皮克斯内部的“无政府主义式混乱”和“不受约束的创作气氛”。
里维拉回忆道:“那时只有110来个人,现在员工人数是1200。从史蒂夫·乔布斯在(皮克斯)的时代一直到现在,我所经历过和看到过的事情能够填满不止一部小说。过去和现在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在当时,人人都是边学边干。而现在,每个人都拍过几部电影,每个人都掌握很多门道。尽管如此,皮克斯的精神一直还在,那就是我们身处好莱坞之外。对此我相当自豪。尽管皮克斯的规模大了,作品多了,但是我们依然想要创作出有着不同态度的作品。”
20年后再回首《玩具总动员》,道格特承认它现在看起来有点“老旧“,不再像1995年看起来那样有革命精神。但是那是第一次,有画师愿意将经典的讲故事手法与最前端的电脑技术结合起来,不仅仅赢得成功,更改变了整个产业。
说到此处,道格特再度表达了对拉塞特的赞美。“当时,是约翰(拉塞特)认识到,能够将原始的知识以及热情用新技术武装起来。它是建立在一种情感联系基础之上,是对沃尔特·迪士尼伟大动画传统的传承。如今我们所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只不过运用的是电脑技术。我们试图刺穿外表的冰冷,将精神灌注进去,给予它们温度。这是《玩具总动员》激动人心的原因。而我认为这也是人们会继续观看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