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沦为“补贴大战”
和国内很多地方一样,东北各地动漫基地的补贴和奖励,多是以作品产量、播出平台、获奖级别等标准进行核定。比如,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市规定,动漫作品在不同层级电视台播出,按时长每分钟补贴500元到1000元不等,在重点频道、重要时段播出的还会更多,动漫作品在一定级别展会获奖,也有数额不菲的奖金。
有了大额补贴的刺激,一些动漫公司不再瞄准市场,而是奔着政策使劲,有的甚至完全套用补贴标准来制作动画片。大连市动漫园区一位公司经理说,由于补贴政策要求动画片在电视台播出,一些公司不管收视率,片子能播就行。结果,有的儿童动画片竟在午夜播出。补贴是按分钟数计费,有的公司就“注水”拉伸时长,很多动画片动辄长达上百集。
《高铁侠》
2011年夏天,由沈阳非凡创意动画公司制作的动画《高铁侠》刚刚公布片花,就被网友质疑为抄袭外国动画作品。尽管制作团队极力否认,但是短短几分钟片花就有多个细节与外国动画作品重合,还是引发了很多网友指责。当时有人评论说,为在短期内制作出低成本作品获取补贴,动漫业的抄袭行为时有发生。
粗放的政府补贴政策,诱发动漫公司打起了“价格战”。曾在哈尔滨市开展动漫影视制作的黄浩,一年前关掉公司改做广告策划,就因为动画片越来越不值钱了。“我们卖给同一家电视台的动画片,2009年时折合每分钟150元,到2010年就降至20元,2011年干脆免费播出。”他说,有的公司为了能够播出,还要给电视台支付频道占用费,补贴机制诱使电视台也成了分食政府资金“唐僧肉”的一员。
此外,仅靠“补贴输血”发展的产业链条过短,影响了动漫作品商业价值的延伸。据介绍,国外动漫公司创作一部动漫影视作品所取得的收益中,发行一般只占30%,衍生产品的授权和开发占70%。而中国动漫企业至少80%还在依靠制片、发行环节过日子。
从2013年起,东北各地陆续降低对动漫业的补贴力度,产能立刻急剧下降。据统计,黑、吉、辽三省2011年生产电视动画片52部,共计34433分钟,到2013年便骤减至13部和6753分钟。
“给钱、给物,给不了企业竞争力”
从昙花一现到悄无声息,靠“吃补药”发展的东北动漫产业经历了大起大落。记者梳理东北三省38个地市统计数据和官方文件发现,近年来,规划或建设动漫产业基地的城市多达19个,占比高达50%。
事实上,东北发展动漫产业存在人才先天不足的问题。沈阳蓝火炬软件公司总经理张军说:“我们70%员工都是大学毕业后从零开始培训。由于文化创意氛围不足,两三年后一些成熟的员工就辞职到南方了。”他表示,东北很多城市发展动漫缺乏比较优势,这不是政府减免房租、补贴资金所能解决的。
北京动漫商人王平几年前回乡创办四平年年文化公司,在当地提供低价土地、协调贴息贷款、给予产业资金等扶持之下,公司盖起了数万平方米的动漫大楼,如今却在为招商而发愁。王平坦言,动漫业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轻资产”,公司背负的东西太重,就像蜗牛一样发展缓慢。
沈阳市中小企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洪文说,一些政府的扶持政策完全与市场规则脱节,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在这些政策呵护下的产业就像一个个“盆景”,虽然花开得娇艳,一旦接触市场风霜立马就被打回原形。“政府简单地给钱、给物,给不了企业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东北一批动漫企业已开始走出政策“温室”,主动在市场中强筋健骨。哈尔滨七剑数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重构业务模式,最近从成品制作延伸到人才培训和动漫创意孵化,填补了当地的产业链空白。沈阳深海动画数字媒体有限公司选择与一些旅游景区、大型游乐场合作,开发动漫宣传片和3D短片,开发全新市场需求,为公司找到了业务增长点。
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但多数业内专家认为,政府的产业引导、扶持政策不可或缺,关键是要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授卢斌建议,可以由国家构建动漫影视作品分级制度,通过培育多年龄层次受众群体来扩大动漫消费;地方政府还应补上知识产权执法短板,为文化创意做好法律保障。
北京大学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则提出,未来扶持动漫企业,应该在税收优惠和解决融资瓶颈上做文章,比如鼓励民间资金成立产业发展基金,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解决产业难题。(刘荒、王炳坤、辛林霞、齐海山、梁书斌)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