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文化起源于工业发达的日本。1984年,日本TAKARA与美国孩之宝合作推出经典机甲动画片《变形金刚》系列,机器人文化正式为全球流行开来。后经年代更迭,中西方对于机甲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知。
东西方对机甲的认知、理解的差异性,与文化大背景、历史演进、科技发展速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差异的表面性直接体现在机甲外形、构筑方式上,而更深层次的则是对“机甲”这种存在方式的认同与理念上。
在西方科幻电影、动漫作品中出现的机甲,大多数是接近现代机械设定风格而且追求实用性的军事机械,外型设计风格粗犷、强悍,更多的是给人以一种武器的感觉。由机械主体,臂,武装等各机械部件按照一定规则自由组合而成的,拥有很大的灵活可变性。
由于《变形金刚》在欧美掀起的收视狂潮,欧美的观众普遍更喜欢具备独立思维的机器人、机甲战士,诸如《超能勇士》《机器人大战》都是这方面的佳作。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题材的扩充,可控制的机甲类型也逐渐在欧美流行开来,《钢铁侠》《阿凡达》中的机器人就以协助人类战斗、探索为主。
而在日本动漫中出现的机甲在造型及机械设定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早期的作品中出现的绝大多数机甲都是可变形机甲和组合型机甲,机甲的变形方式和组合方式非常超乎常理,可以说是违反了机动力学原理,从动画角度看其变形及组合逻辑亦破绽百出,而且机器人身高动辄70-80米,机甲的动力源以及武器都非常夸张。
无论是大师本多猪四郎的《哥斯拉》,之后的《奥特曼》、《高达》系列,还是让无数动漫迷心动的《EVA》,日本人在立意取材、特效技术、哲学反思等层面,都走在美国前面。出于对机械科技的向往和对自然灾害的恐惧,日本人更沉迷于能由人类控制的可操纵机甲,而不是《变形金刚》那样有着独立意识的机器人。
在2013年上映的好莱坞科幻电影《环太平洋》中,人类为了抵抗怪兽的进攻,研制出了高大的机器战士与来犯怪兽进行对抗。虽然这部片子由美国好莱坞出品,但可操控性的机甲战士还是深深烙印上了东方的机甲文化属性。
2013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环太平洋》有着明显的东方机甲烙印
机甲概念在中国作为舶来品,深受邻国日本相关动漫作品的影响。随着日本机器人文化在亚洲范围内的全面推广,以中日为首的亚洲观众也更容易接受由人类操纵的机器人理念。同时,与中国文化的碰撞结合也使机甲文化渗透着本土化特征。
以光盒力量(北京)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最新出品的《图腾领域》为例,动画片中的图腾兽机甲战士设定均来自中国上古神兽,祖、重明、梼杌及赤鱬等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变身机甲战士,在图腾师主人的召唤与率领下和邪恶势力展开激烈战斗。
国产原创动画片《图腾领域》中图腾机甲战士的设定均来自中国上古神兽
目前,机甲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停留在低龄阶段,随着那些从小接触日本机甲科幻动画的年轻人长大,有不少人因为这种情怀投身到动漫作品创作当中。但在大环境的作用之下,他们也只能选择少儿作为内容切入点。“机甲”这种概念也随着这些动画内容传递到了年轻一代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