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大众化、商业化是常被加诸于漫画上的批评,尤其是日本漫画。不可否认的,日本漫画确实有这些特性。因为出版、淘汰、消耗速度快,漫画须仰赖广大市场,而非少数支持者来维系。大众化、商业化在所难免,抄袭、盲从、粗制滥造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但若因此认定漫画业者都是随波逐流,一切以利益为考量,就是以偏概全了。漫画大多是拉距下的产物,编辑根据市场反应,调整创作者所被给予的自由度,出版社与作家都在营利与创作之间寻找平衡。这样的作法至少有两个好处:
1、使漫画保持活力。我们看到有很多被推崇备至的艺术,内容不是不好,不是不精致,但因时代变迁、价格、流通管道、曲高和寡等原因,观赏者渐渐流失,最后只能在国家补助下茍延残喘。失去观众的艺术是死亡的艺术,仅能算是徒留余烬罢了。相对来说,漫画为了迅速反应市场,反而容易保持活力。另一方面,随着漫画消费者增加,对更精致漫画的需求也会提高,一些属于小众的漫画也能在市场上生存,这是可以预期的。
2、漫画对社会脉动的反应特别迅速。往往从人物的衣着发型、我们就可以判断这部作品或作者活跃的年代,广岛长崎原子弹、泡沫经济、阪神大地震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没被忽略。更重要的是,漫画反映画与读者的价值观。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的漫画会流露出属于它们的喜怒哀乐,所赞许的、厌恶的、期盼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力尤其强大,时间的推移、潮流的变迁,都会在漫画作品上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