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媳妇拉车,马儿坐车,这是《波拉特》多伦多首映礼上上演的一幕
1976 《德尔苏·乌扎拉》(Derzu Uzala)
这部由黑泽明执导的苏联与日本合拍片曾获得197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才在多伦多电影节上上映。当年带着自编自导的影片《卢米埃尔》前来的法国新浪潮女神让娜·莫罗是首届多伦多唯一的大明星。
1977 《赞美年长的女人》(In Praise of Older Women)
电影节组委会为这部影片卖出了2000张票,但Elgin剧院总共只有1600个座位。当晚,400多位有票却进不去的观众敲打着剧院的玻璃门,几乎引起一场暴动。之前,这部影片中的某些情色镜头被安大略省的电检当局要求删去,这一定程度上为电影节做了宣传。后来多伦多电影节上映的片子被允许绕过审查,但购票者必须年满18周岁。
1985《血迷宫》(全球首映)
科恩兄弟完成处女作《血迷宫》之后一直为找不到发行商而发愁。但来到多伦多首映时,观众对这部黑色喜剧反映异常热烈,《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文称“影院中笑声此起彼伏”,很快,制片厂便找上了科恩兄弟的门。
1987《公主新娘》(全球首映)
这部罗伯·莱纳执导的轻松喜剧片在票房上赚到的收入比不上后来持续的DVD市场,它还被评为有史以来“台词最经常被引用”的电影之一,Cult程度堪比《绿野仙踪》。该片获得了当年多伦多的人们选择奖。据一位剧院经理回顾,“那是好莱坞第一次派遣大量的宣传人员来到多伦多。因为Andre the Giant(片中的巨人演员,220cm的前职业摔跤手)要出席首映式,他们特别让我准备了一把比普通剧场座位大出一倍的椅子”。
1988《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北美首映)
1987年,多伦多新开辟的“Director's Spotlight”单元向北美观众介绍了一位并不知名的西班牙导演,名叫佩德罗·阿莫多瓦,集中地放映了他早期的六部作品。一年之后,阿莫多瓦的《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在多伦多摘得人民选择奖,之后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1989,《十诫》(北美首映)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Director's Spotlight”介绍的第三位导演。当时,多伦多放映了他为电视台拍摄的总时长达500分钟的《十诫》系列。在放映的第一天,电影院还有一半座位是空的,但第二天就来了350人,从第三天起开始场场爆满。多伦多电影节被认为是最早地开辟了这位波兰导演在北美的知名度。
1992年《大河恋》(全球首映)
罗伯特·雷福德是北美最大独立电影节圣丹斯的创始人,但他本人执导的电影首映通常都放在多伦多。1992年,《大河恋》在这里获得好评。尽管是以导演身份出席,但雷德福依然是该届电影节上最大的明星。该片改编自诺曼·麦克林的小说,难度颇大,从筹备到完成花费了12年之久,以至于“那部雷德福的钓鱼电影”成为了好莱坞的一个业内笑话。初出茅庐的布拉德·皮特首次担当一部影片的主演,处处被称为“罗伯特·雷福德的接班人”。
1994,《子弹飞越百老汇》(全球首映)
《子弹飞越百老汇》是伍迪·艾伦与米亚·法罗分手,经历了与养女宋宜相恋的丑闻之后推出的第一部电影。当时,好莱坞对伍迪·艾伦唱衰的大有人在,那段日子堪称他人生和事业的最低谷。这位纽约的代表性电影人为何会避开纽约电影节而选择多伦多——当时的媒体提出了疑问,也许伍迪·艾伦需要一点多伦多观众的热情。他没有失望。观众热烈欢迎这部电影,而之后的伍迪·艾伦一直对多伦多心存感激。
1994,《肖申克的救赎》(全球首映)
诚然,不少观众都认为《肖申克的救赎》是当年电影节上最值得铭记的电影之一,但没有人能够预见它后来的绝世CULT片的地位。就连影片的主演蒂姆·罗宾斯在多伦多宣传时也只把它当成一部主流的商业片,一边还在抱怨影片拗口的名字。影片成功的大部分功劳都被算在了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说头上,就像纽约媒体的报道所描述的——“这部弗兰科·达拉邦特的处女作并没有出色之处,它只不过是将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照搬到了银幕上(the movie equivalent of a page-turner)”。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尾页